這是母親與兒子之間的對話,也是世代間的溝通。教養的方式如此多,但這對母子的溝通方式卻讓很多父母羨慕,羨慕一些說不出口的愛,原來可以透過寫信的方式表達。龍應台與安德烈的許多想法,代表著兩個不同世代、不同生長背景下的個體,對於安德烈的輕狂,多半我是搖頭的。彷彿穿透了他的文字,看到了自己的年少,對於自由、對於主見,顯得那麼信心滿滿。對於世界的關懷,有時候覺得無能為力,卻也更快速的逃回自己的小天地裡。安德烈是幸福的,某方面可以這麼說,從小便在德國生長,所行遍的地方,超過了世界的一半。但是對於屬於自己根的認同,卻少得可憐。太多所謂表面的幸福,總是容易蒙蔽了人的心。
然而書中總可見到媽媽的苦心,試著了解孩子的世界,並且對於彼此所謂的價值觀,經由不斷翻攪的過程,逐漸釐清出來。
是因為自己已經經歷過人生的悲歡離合,看待過身邊許多的生死嗎?對於龍應台的話,每每覺得頻頻點頭及說不出的感動。那種深沉看待生命的思維,對於文化及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堅持,令我佩服。
這是不是一本好書,端取決於看待的觀點。我一直不想失去我的人文關懷,不論我走在哪一條路上,我想好好保持著這點。
kwanrone07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這期的天下雜誌的報導,別當直昇機父母。看了S的文章,自己也有一點想法。
家裡只有我一個小孩,照理說我也該是直昇機父母的照顧下長大的。但是從小到大,媽媽也並沒有要求我任何成績、或是有特殊的才能。看了這篇後,我想起了,媽媽總是對我說:不用成績多麼好,只要品性好才是最重要的。現在的我,也是這樣長大了,我想我很幸運有這樣的媽媽。父母給孩子的教育觀的確是會影響他( 她)們一輩子的。
當然,直昇機父母是環境所造就的,如果不是社會環境要求將來的孩子需要有競爭力、需要是個人才才能有好的工作,才能養活自己,父母當然也不必戰戰兢兢的要求孩子。
我身處的年代也算是個競爭力大的年代,我也並不是從小到大都清楚自己要什麼。但是父母及家庭灌輸給我的觀念,就是『做我自己』如此而已。學習是一輩子的事,如果孩子不是自發性的學習,是經由強力灌輸過多不必要的東西,那麼以後也將如失去支撐的樹枝一般,無法挺立。
我相信父母的心中總有擔心,只是我們需要更多外援來幫助父母,調整他們的價值觀。文中也有個媽媽是經由老師的提醒才修正了自己的觀念,其實讓孩子去適應、面對環境,獨立思考,才是將來需要的能力。陪伴是一定要的,但過度的擔心與介入的確也是造成大人及孩子的壓力。
文中還提到了家長對學校以及老師所給予的壓力,因為認識許多國中老師,聽了很多這樣的例子,確有此情形。這樣惡性的循環,家長對學校、老師對孩子、孩子對家長,造成每一個角色都壓力過大。最後其實受苦的還是孩子吧。
不當直昇機父母,還可以當什麼父母呢?
那就當個可以讓彼此好好呼吸的父母吧,相信你的孩子能夠有強韌的學習力,相信他(她)們可以做得出乎你想像的好,相信孩子能夠找到自己的路。
kwanrone07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附註:Georgia On My Mind後來被選為喬治亞州的州歌
鮮少寫音樂評論的我,為什麼突然提到這個人呢?其實跟他初見面是在上海某家唱片行,那時剛好他出了『GeniusLove Company』這張專輯,而我就剛好買下來了。
一生共出了二十張專輯,我剛好買到了他過世前的這一張。
結果回去聽了之後,非常喜歡那種感覺。我覺得這位被尊稱為靈魂樂之父的人,真正唱出了一種深入靈魂底層的生命感。在很生活化的歌詞中,包含了他生命的歷程,不論是喜怒哀樂,你可以很清楚地從他的嗓音中體會得到。
有時候,那種隨性自然真誠的感覺,會令你想哭。
剛好昨天 HBO 播了『雷之心靈傳奇』這部自傳式的電影,我沒有從頭看起,但是僅看了中後半段,卻也深深被其感動。
一個眼盲的黑人歌手,一路走來的艱辛,面對種族隔離、身體的殘障、毒品誘惑、家庭負擔等等的問題,他全都在他的作品當中一一抒發了。
像他媽媽說的一般,孩子,你永遠不要當一個殘廢的人。
那不止是身體上的、也是心理上的,當他在夢中再度允諾媽媽時,那便是他真正得到救贖的一刻吧。
真正偉大的歌手啊,Ray Charles,沒有光鮮的外表、炫麗的華服,但卻在樂史上留下極為燦爛的一頁。
kwanrone07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電影娜娜,敘述兩個同名的女孩,在青春時期的一段愛與夢想,這樣的故事。
其實並非一個故事結構特別強的電影,但是卻能讓人有種對青春深深的陷入與追憶。對於理想的堅持,對於「勿忘初衷」的話語,再度了鮮明起來。我們是為了自己,這樣走下去。並不是為了任何人而生存,即使面對愛人,也得一起成長,一起向前吧。
總之,是令我感動的電影呢!
kwanrone07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乍看書名,你會認為是個類似小熊維尼的童話中學。其實相逕甚遠。
這是一本天下文化最近出版的書,而我認為,不啻是對當前台灣的教育好好針砭了一番。
這是美國加州的一所明星中學,世界各地的家長不顧一切的將小孩送進來,只因為這裡有美好的願景(對家長而言?),SAT的高分以及一流的學府保證,是他們認為可以保障孩子一生的定心丸。但作者著墨的是一般人所未見之處,孩子努力不懈,是生存於夾縫中的無奈。取悅父母變成很重要的事。這裡的點滴,都在書中表露無遺,最讓我心酸的是那每個優秀孩子所透露出的無奈、無力、無法自我選擇的人生。
沒錯,也許在美國所有的中學生中,他們都是佼佼者,不論是學業或是其他方面,你都無法否認。但是他們承受的壓力,不知何謂「青春」的生活,也是一般孩子無法想像的。
這裡的孩子優異、懂得獨立思考、有著成熟個體所具備的條件。但是他們在面對父母時,卻仍舊是個孩子。他們無法有自我選擇,在現實的社會中,他們不能是藝術家、音樂家,必須成為醫師或是工程師。
我心酸。教育是什麼?這裡的老師都非常優秀,在課堂上啟發學生,引導他們發問,但是學生往往不願意冒險回答,深怕錯了就拿了一個永遠不想見到的成績:「B」教育不正是教導孩子獨立思考,勇於發問,跟對學習的熱誠嗎?然而這樣的初衷在一所以升學率高的學校中,卻也因為籠罩在第一名的壓力底下,而逐漸式微了。
美國的教師,在課堂上會試著引導學生獨立思考,試著讓大家討論,容許跟老師不同的意見,反觀台灣呢?
大多數的學校老師,仍舊是有著教師與學生的階級想法,老師的想法不容侵犯,上課必須很安靜…等等我無法一一列數的各種奇怪模式。
至少維尼中學到處充滿著學習的聲音,而台灣的學校如何?只聽到追趕跑跳碰的嘻戲聲,上演在每一所學校的下課時間。鮮少一群學生與老師在討論一個時事與知識連結的問題。
那麼教育的問題到底出在哪呢?家長?教師?還是孩子身上?相信大家心裡會有個定論。
每個受過不當教育的孩子,終會成為家長。但「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」的觀念,仍然深植心中。即使你自己不喜歡的方式,也會硬加注在孩子的身上,包括打罵教育…等等。
為什麼我們逃不過現實的擠壓,為什麼不能讓孩子自由的選擇他的路呢?即使外面風風雨雨,但是他們會專注且高興的走著自己的人生,而不是在別人替他決定的人生道路上,鬱鬱而行,不是嗎?
太多優秀的孩子承受不了壓力而離開人世,太多父母吶喊哭泣的鏡頭在新聞中不斷上演,能不能不要再看到這樣的情景了?
kwanrone07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